
媒媒歌坊 Meme Media Karaoke
Credit
展演論述文字 | Bai Lee、段 沐
平面視覺設計 | 張喻涵
空間製作 | 向育萱、李孟頷、汪碧茹、林宇儂、林煒庭、洪偉瑄、陳建翔
影像製作 | Bai Lee、林安琪、段 沐、張家銘、張喻涵、陳越婕
聲音製作 | 何育葦、陳重佑、陳臨霜、葉雅婷、蕭育禮
創作顧問 | 王福瑞
影像紀錄 | Bai Lee
卡拉OK(カラオケ),最早源自於日本,1971由日本人井上大佑發明。卡拉(カラ)為「空」的漢字訓讀,意指「無人」,OK(オケ)則是orchestra的諧音(オーケストラ),字面意思為-只有影音的「無人樂團」。1981年引進臺灣後,卡啦OK成爲風靡大眾的娛樂活動,各地興起多類型歌坊,每間皆有不同特色(音響、歌單、燈光氣氛等)。而卡啦OK可算是臺灣第一波「自製MV」運動,當時每家廠商因爲影音版權、及擔心歌唱者感到無聊,因此拍攝大量無意義的影像作為伴唱的影像背景(帶有異國色彩的風景、相愛的男女、秀麗的動植物等等),這使得歌曲內容與影像產生了隨機性的錯位,進而造成意義無法交會荒謬的情境。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樣無法「正確對位」的狀態,似乎也暗示了影像與聲音脫離其原本的敘事框架,而有重構其意義的可能性。


《媒媒歌坊》是我參與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的跨領域製作,展演現場以80-90年代的台灣卡啦OK文化為參照,透過16顆環繞音響、5台40寸螢幕,以聲響、影像、燈光進行實驗,創造當代卡啦OK新意象。觀眾透過進入沉浸式場域,感受經由環境音、合成器、程式演算等重新編組聲音的空間,體驗聲響被重塑的可能。影像方面則以90年代台灣本土肥皂劇為架構,混合大量當代社群媒體影像 : 限時動態、抖音短劇、迷因、社群軟體濾鏡等,作為交錯的敘事軸線。
如今回首卡啦OK文化變遷,50年過去,傳統卡啦OK歌坊雖已逐漸沒落,但其精神以不同方式延續傳唱著。人人自媒體時代,一台手機、平板、麥克風,即可成為一間「歌坊」。




© Tuan M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