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來⼀場野性的餐會_The Mixed-Blood:Welcome to the Feast

視覺設計|林庭宇

混⾎⼈:來⼀場野性的餐會
The Mixed-BloodWelcome to the Feast 

策展人 | 盧芛、段沐
藝術家 | 王愛眉、阮原閩、高安柏、羅婉云
展期 | 2020/10/31- 2020/11/30
地點 | 好地下藝術空間, 台灣花蓮

進到展場時,你會⾒到蔓延於展場周遭的⼩⼟丘,它們消彌了展場空間既定的動線,穿梭在藝術家作品之間, 有時候它作為藝術家作品的⼀部分,⽽有時候泥⼟引導著空間動線,似乎抽離了⽩盒⼦,邀請觀眾踏入了⼀ 個似曾相似卻又未知的空間之中,像是⾛入未被踩踏過的⼩徑裡五感被放⼤時,未知感驅動著你前進的經驗。 ⼟壤聯繫著⼈與⼈,也埋藏了⼈的前世今⽣、⼈的⽂明、⼈的身份甚至是⼈的食物,神話裡普羅⽶修斯將泥 ⼟混合著河⽔依著⾃⼰的形像造⼈,中國的墓葬藝術在地底下藏了天堂,今⽇這些⼟壤未經除蟲的程序蔓延 於整個空間,今⽇美術館難以展列的食物類型作品以茶會之姿在展場與各位相會,在泥⼟上的餐會,作為我 們理解跨⽂化的⽅法。它象徵⼀群來⾃不同背景的⼈,透過藝術的餐會更接近彼此。 
「混⾎⼈」⼀詞不光是指⽂化上的多元性亦是藝術家如何透過不同媒材作為理解⾃身⽂化的⽅法,這裡的 「混⾎⼈」並不是要化約所有⼈,⽽是試著在多元⽂化的情境裡,創造理解差異的⽅式,它可能是⼀次重新 翻轉的視角,或僅是⼀次的回看。

攝影|張碩鴻

《混⾎⼈:來⼀場野性的餐會》探討兩個層⾯,⼀是藝術家在⾯對⾃⼰身 份時如何找到⼀套理解的⽅法,另⼀⽅⾯則是藝術家如何與在地發⽣關係,透過到花蓮太巴塱部落進⾏短期 踏查,藝術家們不只是展⽰⾃身創作脈絡的作品,同時也是透過向部落探求,產⽣與在地對話的可能。 展覽前策展⼈與藝術家⼀同到太巴塱進⾏踏查,接觸部落裡的阿嬤們,認識祖先如何在花蓮這塊⼟地上汲取 資源,將⽣長在花蓮⼟地上的⼀切,轉化成⾃⼰的⽂化,⽽藝術家在這次踏查後,除了回看⾃身的⽂化外, 亦思考如何與花蓮對話並製作出新的作品,藝術家分別經由食物、植物與部落神話……等回應⾃⼰的創作脈絡。 參與的四位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體現當代⼈在多⽂化的情境裡,對於身份認同的追尋。 

攝影|王仲平

王愛眉從比利時習慣處理影像與繪畫的語境裡跳出,將繪製的陶⽚破碎、重組、再描繪,探索⾃身的⽂化記 憶。王愛眉對太巴塱祖屋(kakita’an)樑柱歸於中研院的事件提出疑問,感受到⽂化上客體化與被客體化之 間的拉扯,她從⾃⼰的藝術語彙出發轉譯了樑柱的媒材語⾔,並以作品可以被帶⾛的⽅式,思考「殼」與 「魂」的關係。 

⾼安柏的作品轉化了傳統山⽔畫形式,以台灣山林的「魔神仔」傳說為靈感,透過⾃身登山的經驗建構出具 有神祕經驗的山⽔圖像,同時體現了⽔墨⽂化與台灣⼟地交融所產⽣的變異風景。⾼安柏從部落⽇常所使⽤ 的⽵筒發想,並以⽔墨裝裱形式作為想像,嘗試找到山⽔畫與材質共存的語⾔。 

阮原閩(Siyat Moses)長期關注當代原住民族在⾯對現代化與全球化急遽擴張下,對於身分認同的追問,作品擅 長使⽤版畫特有的平⾯性與間接性,並結合可與之對話的複合媒材。阮原閩透過追溯太巴塱神話故事,從故 事中衍⽣出六個物件,每⼀個物件皆與⾃身的身份有關,透過將物件規格化的⽅式隱喻⾃身的處境。 

羅婉云關注⼈類活動中,無論是歷史的線性脈絡或是⼈類社會結構中「稍縱即逝」的過程,並將其延伸至五 感經驗。在創作中常聚焦於將要被淘汰和遺忘的⼈事物,回看和記憶⼈類⽚段當下的痕跡。羅婉云發現部落 中食⽤麻糬的⽅式與客家麻糬差異甚⼤,同樣是麻糬,不僅是食材或是飲食的⽅式皆不同,從⽽試著思考麻 糬可以如何在形式及食⽤上重新詮釋,利⽤麻糬黏稠的特性與不乾脆的食⽤⽅式隱喻⽂化交融的狀況。



媒體報導 & 評論 |

ARTouch- 2020世代,臺灣當代藝術策展新勢力

更生日報- 「混血人:來一場野性的餐會」 泥土上的展覽探索多元文化交融過程



© Tuan Mu. All Rights Reserve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