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夢:物化機器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2021
虛擬實境, Unity遊戲引擎, 3D電腦動畫, 彩色, 無聲, 5’00’’
「物化」(Transformation of Things)一詞源自於《莊子 · 齊物論》,當中試圖指出主體與客體、真實與夢幻,既對立又合一的動態關係。此揭示了透過主體所感知的外在世界,並非是唯一的真實。在某些情境下,感知具有跨越身自身界線,並幻化為客體的可能性。如同文末寫道:「此時的我,到底是夢見化為蝴蝶的莊周?還是夢見化為莊周的蝴蝶?」
在虛擬實境中,身體被連結到虛擬空間內部。此時虛擬實境內的感知狀態,成為了身體的在場。這一方面懸置了位於現實的身體,使之成為空缺;另一方面透過虛擬實境所召喚的身體感,也動搖了人類身體具有獨立性且不可分割的想像。即身體不再是純粹物質性的,而是透過模擬後重新被部署在世界中的情境。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主體透過虛擬身體重構了自身的界線,使得主體溢出邊界朝向虛擬,虛擬亦朝向主體跨越。
《蝴蝶夢:物化機器》透過虛擬實境裝置,建構特殊的觀察系統。在作品中,試圖體現的並非是觀者的感知沈浸,亦非身體的在場。而是透過調度主體的觀看位置,使之不斷改變在場的情境。進而召喚主體在虛擬空間中的「物化」過程。觀者從作為虛擬物件外部的觀察者(observer)為始,通過不斷潛入客體內部,去觀看虛擬物件的內部結構。此時主體一方面處於觀看客體的外部情境;另一方面又以感知的在場,存在於客體內部。反向而言,作為客體的虛擬物件,不斷向觀察者敞開其物質性的內裏,在觀察者穿越之時,將其內部翻轉為外部,並成為觀察者得以存在的空間。在這樣的觀察系統中,主體/客體、觀察者/被觀察者、自我/蝴蝶成為彼此指向對方的在場條件,即「我同時在場蝴蝶的外/內部,蝴蝶亦同時在場我的外/內部。」在這樣的情境下,主體不再是以另一個主體的形式存在於虛擬空間,而是以變成、化為的質變狀態,朝向虛擬物件流動。隨著主體位置不斷進入客體內部,即穿越虛擬物件由外而內的物質性結構:貼圖(texture)、網格(polygon mesh)、骨架(armature)、座標(coordinate)。主體最終窮盡虛擬物件外部可見的物質性,潛入虛擬物件的最內裏。在這個空間中,虛擬物件的物質性被取消,主體通過觀看不可見的客體,進而指向虛擬的本質。
工作團隊:
動畫設計 | 黃仲傑
互動程式設計 | 林泓
作品攝影 | 朱淇宏
展訊:
2022.06.11-2022.06.26
視窗:蟲洞 – 台灣瑞士交流展 on 藝術彈窗!
(影像源自何珞瑜、黃仲傑、楊祐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展訊:
2022.06.10-2022.06.15
«Framed : Wormhole», a Taiwanese-Swiss joint exhibition, opened on KUNSTSURFER, in Zurich and Taipei (Taiwan, ROC)
(影像源自Wartsaal Wipkingen)
線上展:
KUNSTSURFER
© Tuan Mu. All Rights Reserved.